摘要:橈骨下1/3骨折合并下橈尺關節脫位多見于成人,兒童較少見。因整復固定較難,下橈尺關節脫位容易漏診,會造成不良后果。故對這種損傷應予以足夠重視。

橈骨下1/3骨折合并下橈尺關節脫位,又稱蓋氏(Galeazzi骨折)。下橈尺關節由橈骨尺切跡與尺骨小頭構成,關節間隙為0.5-2mm。三角纖維軟骨的尖端附著在尺骨莖突,三角形的底邊則附著在橈骨下端尺切跡邊緣,前后與關節滑膜連貫。它橫隔于橈腕關節與下橈尺關節之間而將此兩個滑膜完全分隔。下橈尺關節的穩定主要由堅強的三角纖維軟骨與較薄弱的掌、背側下橈尺韌帶維持。若三角纖維軟骨、尺側腕韌帶或尺骨莖突被撕裂,則容易造成下橈尺關節脫位。

橈骨下1/3骨折合并下橈尺關節脫位多見于成人,兒童較少見。因整復固定較難,下橈尺關節脫位容易漏診,會造成不良后果。故對這種損傷應予以足夠重視。

蓋氏骨折臨床可分為三型

一、穩定型:橈骨干下1/3骨折(一般為青枝型),合并尺骨下端骨骺分離,皆為兒童。

二、不穩定型:橈骨干下1/3橫斷、螺旋或斜形骨折,骨折移位較多,下橈尺關節明顯脫位,多屬傳達暴力造成。此型最常見。

三、特殊型:尺、橈骨干下1/3雙骨折伴下橈尺關節脫位。成人脫位較嚴重,青少年橈、尺雙骨折位置較低,移位不大,合并尺骨干骨折或彎曲畸形,多為機器絞傷,骨折相對穩定。

類型

(一)兒童損傷型

撓骨遠端青枝骨折并尺骨小頭骨骺分離,屬兒童損傷,與成人受傷機理相同,只是沒有發生關節脫位而出現骨骺分離(下圖)。

(二)背側移位型

橈骨遠1/3骨折,遠折端向背側移位伴下尺撓關節脫位,多由跌倒前臂旋前位,手掌撐地致傷(下圖)。

(三)掌側移位型

橈骨遠1/3骨折,遠折端向掌側移位伴下尺橈關節脫位。多由跌倒前臂旋后位,手掌撐地致傷(下圖)

(四)尺骨骨折型

撓骨遠1/3骨折下尺僥關節脫位。合并尺骨干骨折或彎曲畸形(下圖)。多由機器絞軋傷所致。

臨床表現與診斷

傷后前臂中下部腫脹,疼痛和局部壓痛,如移位明顯撓骨將出現短縮和成角,尺骨頭膨出,下尺撓關節壓痛。

傷后前臂腫脹,疼痛,橈骨下1/3部向掌例或背倒成角畸形。腕部亦有腫脹,壓痛,下橈尺關節松弛并有擠壓痛,前臂旋轉功能障礙。

當檢查橈骨有明顯假關節活動而尺骨尚完整時,即應想到本病。

拍攝X線片時,必須包括腕關節,以觀察下撓尺關節的分離程度,是否伴有尺骨莖突骨折。前臂Ⅹ線片可見骨折部位在撓骨中下1/3交界處,為橫形或短斜形,下尺橈關節分離移位。正位片上,下橈尺關節間隙變寬,成人若超過2mm,兒童若超過4mm,則為下橈尺關節分離。側位片上,橈尺骨干正常應相互平行重疊,若兩骨干發生交叉,尺骨頭向背側移位,則為下橈尺關節脫位。

手法復位要點

第一型骨折按橈骨下端骨折處理。

第二型骨折先整復下橈尺關節,然后整復骨折,按前臂骨折處理

第三型骨折對尺骨僅有彎曲無骨折者,須先將尺骨的彎曲畸形矯正,橈骨骨折及下橈尺關節脫位才能一起復位。尺骨彎曲畸形不能矯正,或整復固定失敗者,則切開整復內固定。

典型蓋氏骨折整復固定方法

1.患者平臥或端坐位,肩外展、屈屈肘、前臂中立位略旋后位牽引。矯正重迭移位。

2.術者用分骨手法糾正僥骨遠折端尺傾移位(下圖)。

3.用提按折頂手法糾正掌背側移位。

(1)撓骨遠折端向掌側移位者,拇指按近折端向掌側,加大掌側成角,然后其食、中環三指提遠折端向背側,使之對位(下圖)。

(2)撓骨遠折端向背側移位時,拇指按遠折端向掌側,用力加大掌側成角后,然后其食、中、環三指提近折端向背側,使斷端復位(下圖)。

4.最后術者用一手捏住整復的撓骨斷端手扣擠下尺撓關節,使下尺撓關節復位。

手法復位

拔伸牽引

擠壓下尺橈關節

分骨擠壓遠端對近端

糾正前后移位

固定方法

在維持牽引和分骨下,捏住骨折部,敷消腫藥膏,再用繃帶松松包3至4層。掌背側各放一個分骨墊。分骨墊在折線遠側占2/3,近側面占1/3。先放掌背側夾板,橈側板超腕關節(尺偏),繃帶固定。

復位后,于斷端掌背側加分骨墊,在尺骨小頭尺側、橈骨莖突僥側,放置弧形合骨墊,襯棉墊后,前臂用4塊夾板固定,橈側板超過腕關節。利用手的尺偏,借緊張的腕撓側副韌帶牽拉撓骨遠折端向撓側,以克服尺傾移位。

快速連結:骨科點點讚

R74ED41585DDFG


小腿經常抽筋很難受?注意,這5大原因不可不防!大巨穴位置 大巨穴痛 - 穴道按摩與穴位引導經絡功效圖解骨折后會不會有后遺癥 后遺癥種類有這些肩關節脫臼如何治療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86gpqh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